尼亚加拉(大瀑布)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35|回复: 0

探讨梵高作品的奥秘和在英国的生活痕迹(上下) 网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9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里看到的。
北美华人新生活

尼亚加拉免费英语角班

心理热线

本帖最后由 YourSavings 于 2010-8-29 22:15 编辑 ' q6 y  j% h7 |
- j+ e' l1 u  s+ G' H# E* t3 Q  R
探讨梵高作品的奥秘和在英国的生活痕迹(上下)寻找真实的梵高:来源: 庐山紫竹10-06-26 03:05:517 V. B6 Q: n: r$ q+ p0 a7 b
& P1 l& |( S/ p5 D) {, F1 Q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 1853 – 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 P- V/ _6 H& w# j# Q% b  y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europe&MsgID=643776

一语读网3 X+ y1 K9 L# p

+ J. P' i: M- m; ~7 f  ?- T


. X0 Y# Q9 [$ }1 W7 W8 W, p  a+ `' a/ S今年一月份起,梵高的作品开始在伦敦皇家 艺术馆(Royal Academy of Arts)展出,这是英国文化界的一件盛事。每一天,艺术馆的大门前总是排着长龙。对于梵高,我是崇拜的,但也有陌生感。为了能了解一个真实地梵高,我顶 着伦敦早春的寒风,在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排了近两个小时的长队,才终于随着秩序井然的人流走进了展厅。
8 A! J" k8 K/ M  Q6 [
/ |2 o, R7 O9 ?2 }" _/ r9 n' o3 Y这个展览的正式名称就叫做[size=+0]“真实的梵高”
展厅里,近百幅梵高的绘画作品和他的信件一起按年代序列展示在热爱他的观众面前。. q4 Y5 X3 t- o. A; l7 c; y

& E7 K& Z; e2 L1 q) L! [% V- w梵高的信件,绝大部分是写给他的弟弟提奥的。他的弟弟不仅是他的挚友,同时还是他的经济资助人。我们从这些信件的英文注解中大概可以窥见到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艺术品推销商转变成世界后印象派大师的人生轨迹。" @# r$ U+ R: }" j
' t* ~+ D6 X  i3 ~) O" m
梵 高的画也是按照年份来陈列的,所以很容易看出梵高的作品在审美趣味和风格上的转变。他早期的画作以素描和水彩为主,总体上看起来就像一名用功的美术学院学 生的习作。然而从那时候起,他就将内容主要放在他所熟悉的农妇、麦田、辛勤的劳作等这类题材上。我想这同他的生活环境不无关系。- t# E  ^2 x% B/ Y! s! ^
! U' f' u" R9 R) F; Q
梵高的绘画风格产生根本性的变革还是他到了巴黎以后,这一时期的作品几乎全是油画。画上的主题虽然没有变,但是他以前那种拘谨、写实的风格却难以见到了,代之而起的是他思想的驰骋,感情的释放。
% P$ I- F! @/ |' A4 H% P1 n, S+ `
徜徉在展厅里,我仔细地阅读着每一幅作品的注释,捕捉画面传达给我的每一个激情。画面上那火热的原色。不论是粉绿,还是纯白,是血红,还是金黄…,它们都配合着梵高式的线条,以梵高独特的视觉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正是我苦苦追寻的梵高魅力。% o9 l7 p9 a7 A: Q

1 O; j( S) h+ T  o8 |我曾同我的一位画家朋友讨论过梵高的画,她认为,梵高的画就是画家自己的生活写照。我现在有了同感。梵高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法国南部和巴黎远郊的村庄里完成的,那里的土壤和阳光,那里的人文环境透过梵高那近于疯狂的独特视角,酿就了这些流芳百世的名作。1 V8 ^; c! |* S6 x9 w

% }3 K2 h1 l  f- u" n1 M8 l梵高假如不去法国,不去巴黎就绝对成不了今天的梵高。刚刚开幕的上海世博会的法国馆里展出的七件法国艺术珍品中,就有梵高的作品。看来法国的政府和民众早已将荷兰的梵高和他的作品视为法国的国宝了。
, u  l* W5 |( j+ F+ }/ a* z" n) Y0 C
2 u/ t5 K1 [* e# u# ^展 览的结束部分罗历了梵高的身世。梵高曾经在伦敦和英格兰的东南部生活过几年。那时候的梵高还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自己的前途。可是这一段时期毕竟是梵高身世的 一部分。没有这一段生活,梵高的短暂的一生就失去了真实。在展厅里,我就下了决心,要亲自去探寻梵高在伦敦的生活痕迹,以完善我心目中一个真实的梵高。
/ G1 h* u5 q) T3 ~& K3 n$ j6 Z) p" z5 |  S7 n3 v8 c4 c6 {

2010年05月04日於伦敦
- s! B. y0 D: L9 A- k% W1 a0 C* M1 A# P

0 s6 P3 Z0 e! n. m
3 e# l) l- b9 d) [

寻找真实的梵高:探讨梵高作品的奥秘和在英国的生活痕迹(下)来源: 庐山紫竹10-06-26 13:03:00* g, I! t% [# E! [) L5 |8 F2 S" c
: c$ e. {5 E$ d1 R5 y  e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 1853 – 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 n. O7 \0 C! [% u2 }& u' D  c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europe&MsgID=643780

5 O/ u  H) s; {5 d) M* d我特地挑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从我的家门口搭上2路巴士去探访梵高在伦敦的故居。我和梵高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可是我们却住在同一个区。我在斯多克威尔地铁站下了车,沿着克莱潘路向肯宁顿花园方向走去。
& p8 S, T% Y0 |8 q) A  Q4 L  I4 V1 g  S7 v& C+ K" \" r: |
伦敦的春天,气温时高时低,所以大街上,穿什么的都有。这个地区,以黑色人种居多。只是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正在逐渐地演变成为多色人种的大家庭,就像我曾经在《彩色的布里斯顿》文章里所描述的那样。$ u+ R8 V6 i1 R2 B1 O
% V" d5 h. l5 Y) }- \' L+ s" k5 W
很快,我就拐进了一条叫做卡德维尔的小路,街道上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这一片的街区,各式各样的房屋都有,既有带后花园的排屋,也有十几层的公寓楼,是一个典型的平民住宅区。因此除了当地居民以外,恐怕很少会有外人光顾。
8 i% l) i) [) N; S" q3 V( o4 Q$ _3 q# I
梵 高的故居就坐落在哈克福德路87号(Hackford Road)。他当时是以法国古皮尔(Goupil & Cie.)公司驻伦敦办事处职员的身份来伦敦的。古皮尔公司在十九世纪是一家影响力巨大的世界级的艺术品拍卖行,总部设在巴黎。梵高中学刚毕业就进入了这 家公司驻荷兰的海牙办事处。他的弟弟提奥以后也加入了这家公司。梵高和他的弟弟一生通信频繁,就连死后都是肩并肩地长眠在巴黎远郊麦田旁的奥维尔公墓里。
; y3 A! q7 R3 N8 L. Z( W0 l; `& _5 N5 [: _7 T
哈 克福德路并不长,梵高故居就坐落在一排民居的尽头。这是一幢简陋的三层小楼。楼房的左边连接着式样相同的楼房,而在右边则是隔着一个小院,成为另一种风格 的宅院了。与众不同的是87号和邻居的外墙上涂着梵高画作里常见的土红色,很容易让人们想起他的“麦田守望者”。住宅门前还有一块狭长的花圃,用人们常见 的雕花铁栅栏围了起来。- U. c) J* e% g8 J7 I" _
% l! O! j; x1 q, }7 C3 ]( Z" h
梵高故居的窗户上方贴着一块篮牌,这是英国遗产委员会专门用来唤起人们记忆的标志,大伦敦地区目前大约有900块这样的篮牌。篮牌上写着:“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画家,1873-1874 曾在这儿住过”。
  x5 @, t) G6 I; s" ]" f' c: ^( ~4 j; h% p6 Q" g9 \
梵高搬来时才刚满20岁。在这里,他认识并且爱上了房东的女儿欧洁妮,这是他的初恋,可惜十分短暂,因此苦涩远远多于甜蜜。
# m( g  t$ _, f' x) m3 l) S/ C
9 q7 Q% A' r! a4 W3 N6 R  f& l8 K4 t与梵高故居仅仅相隔一条马路,就是一幢气派非凡的楼宇,占据了整个街区,我沿着街道绕了一圈,原来这幢楼房是一座从托儿所直到中学毕业的学校联合体,外加一个健身中心。估计这幢楼房的的年龄不足百年,要比梵高故居年轻得多。
# A0 O* P2 t* H& L% G4 V- _5 A0 w" J5 W, q
梵 高在哈科福德路住了一年都不到的时间,就搬到了不远处的肯宁顿路295号(Kennington Road)。从这里可以直接看到肯宁顿花园。这是一幢楼顶上立有两座白色尖塔的红砖建筑,白色的窗户和门楼在微弱的阳光下发出柔和的荧光色。楼房被一堵高 墙四面围着。我在附近徘徊了半天,确信这就是我要找的地方。楼房的年代虽然很老了,但也不像是梵高当年的住宅,然而这并不妨碍我发现梵高曾经在伦敦住过的 地方时所产生的喜悦。楼房里好像驻着一家法国的地产公司,另外还有一个音乐学校。
0 x% S/ }5 o+ B" p: T# r' M6 r: i5 z3 m# Z1 F
梵高在伦敦的这两年,被这座充满着文化气息的悠久城市深 深地吸引了。由于职业的关系,他在伦敦走访和参观了英国的国家画廊、英国皇家艺术馆等世界顶级博物馆,这对他后来能走上专业绘画的道路不无关系。另一方 面,英国的宗教气氛也让他陶醉。因此1874年11月,他被调回古皮尔公司巴黎总部仅仅几个月,第二年他就离开了古皮尔公司重返伦敦。
% r; {% k  W9 l5 V" H& {3 f( w$ I- [5 z: J! V/ f5 p0 O
回 到英国以后,他先后在西伦敦的埃尔奥斯(Isleworth)、特恩汉绿地(Turnham Green)以及皮特咸(Petersham)等小镇上当过教师或牧师助理。后来他还被派到英格兰东南部的一个叫做拉姆斯盖特(Ramsgate)的沿海 小镇,那里的教堂里正好缺少一名牧师。1 v# ?5 O* K7 \! I

5 ], i6 ~% b7 {' O# |$ n. q为了缅怀梵高,我特地再一次走进了伦敦市中心的国家画廊。在荷兰作品馆,梵高的“向日葵”跟前的地 板上围坐着十来位小学生,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着讲解员对作品的解读。据说梵高身后留下了十二幅向日葵,如今它们不是被私人收藏就是陈列在世界最著名的 博物馆里。站在这幅画前,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刺眼的阳光。这是梵高生前心中的阳光,而梵高本人却从来没有真正地享受过。# d) c9 J0 j5 M1 m+ v/ o' v
, [) }6 b( I% [( _
2010年05月07日於伦敦
9 Z( w! t' L& T. n7 L9 g- @3 m8 H

; D/ G8 B# ?, `! P6 a/ N$ F6 w1 \$ k% ~8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尼亚加拉(大瀑布)华人网

GMT-4, 2024-6-18 05: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